主席渴求贤才的态度,让王若飞明白,这位让主席挂念的人定非凡品。他立刻行动起来,层层深入调查,最终成功找到了胡乔木的住处。
聊了几句家常,王若飞直接告诉胡乔木:“你得准备一下,关于毛主席的事情,我觉得你也得出席。”
胡乔木从未想过此事,稍作思考后,他直接回应:“这恐怕难以实现,有劳主席挂心了。”
这次任务由毛主席亲自部署,你务必全力以赴去尝试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不能轻言放弃,必须尽力而为。
胡乔木是中共的坚定支持者,他与主席思想契合,共同话题增多,彼此间的联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。
1945年,我们党准备召开中共六届七中全会。毛主席让胡乔木审阅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,并说:“这些都是党史内容,咱俩一起审查下,确保没问题。”
全会结束后,胡乔木在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,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。
之后,毛主席赋予了他多项重任。尤其在重庆谈判期间,主席特意让警卫员陈龙与胡乔木随行,这充分展现了主席对他们的深切信赖。
1947年,毛主席和党中央在陕北辗转战斗,胡乔木全身心投入工作。他的妻子谷羽回忆说,那时他放下了所有事情,专心致力于自己的职责。
那段时间,胡乔木频繁撰写稿件,几乎每日不停歇,实际上担当起了毛主席的“发言人”角色。
新中国成立后,胡乔木担任了毛主席的政治秘书。他们不仅工作上紧密合作,私下也常交流。主席曾亲自修改他的诗作并推荐发表,这在中南海内传为佳话。
新中国建国前,胡乔木既是毛主席的得力秘书,又掌管新闻宣传工作。他的工作任务繁重,忙碌程度超乎常人想象。
胡乔木在那段时间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,即起草《共同纲领》。据他回忆,毛主席在短短十天内,四次认真审阅并修改了该草案。
《共同纲领》草稿经过修订后,先提交给全体代表审议,再送往筹委会。经过七轮仔细审议,该纲领最终得以顺利通过。
1956年,胡乔木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,并兼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一职。
长期陪伴毛主席,胡乔木作为秘书压力巨大,不能有半点差错。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,使他的精神状态逐渐恶化。
1958年8月17到30日,我党在北戴河召开重要会议,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会上宣布:今年要大幅提升钢材产量,目标定为翻倍,争取达到1070万吨。
那时,全国钢材总产量仅为400万吨,要在短短4个月内增产至700万吨,难度极大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然而,尽管现场氛围热烈,毛主席并未反对,反而吟诵起李商隐的诗:“夕阳美景无限好,可惜已近黄昏时。”
经过讨论确认,本年度将目标产量确定为1070万吨,各方均无异议。
然而,实现这一目标颇具挑战。因此,1958年11月28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决定,将北戴河会议提出的高标准,调整为1959年的四项主要生产指标。
陈云长期主管经济工作,觉得设定的目标过高。会议结束后,他找胡乔木商量,提议不要将这四个主要目标纳入会议公报中,请胡乔木转告毛主席。
胡乔木没有向毛主席转达陈云的提议,他担心这样做会让毛主席不悦,所以最终决定保持沉默,没有提及陈云的具体意见。
1959年4月,上海举行了八届七中全会,会上陈云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,毛主席听完之后,表示了赞同,微微点了点头。
聊天时,陈云告诉毛主席,他五个月前和胡乔木讨论过某事。毛主席很生气,因为身为副主席的陈云未被告知此事。他立刻叫来胡乔木,严厉批评:“身为秘书,怎敢擅自决定副主席向我汇报?”
胡乔木因毛主席的批评深感内疚,加上多年过度劳累,精神逐渐出现问题。到1961年,他已神经衰弱到无法正常工作。
8月17日,胡乔木因身体状况无奈写信给毛主席,申请先休息三到四个月,待恢复后再继续工作,望主席批准。
收到胡乔木来信,毛主席很关心他的病情,专门制定疗养计划,让他别总静养,要多出去走走,看点闲书,少操心国事,还叮嘱他要有长期疗养的心理准备,至少一两年,甚至三年。
胡乔木经过长达三年的治疗,病情逐渐有了改善。
胡乔木担任毛主席的秘书,尽管距离遥远,但这并未削弱他们之间的感情。毛主席始终对他关怀备至。
胡乔木离京后,致信刘少奇与毛主席,正式提出请求。
因我将离京,不再负责宣传部工作,建议特别考虑让凯丰同志多参与会议,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。
1961年5月,胡乔木参加完北京的重要会议后,向邓小平请了一天假。邓小平批准了他的请求,并嘱咐他要注意休息,好好调整状态。
你不用担心,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休养身体,让伤口尽快恢复,其他的事情就先放一放。
尽管胡乔木名义上仍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,但实际上,他已悄然离开毛主席的视野,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重返过这个岗位。
之后,胡乔木遵循毛主席的吩咐,四处游历,广泛阅读各类书籍。尽管他已不在毛主席身边,但毛主席仍未忘记这位昔日的得力助手。
胡乔木病中愈发怀念与毛主席共度的日子,那段时光的美好回忆在他心中愈发清晰,让他时常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。
1966年6月,胡乔木在杭州养病时意外碰到毛主席。多年未见,他心中有无数话语想倾诉,但毛主席的突然出现让他心绪不宁,原本想说的话一句也讲不出来。
离开之际,毛泽东特别嘱咐说:
你回到北京后,保持沉默,先别急着发表意见,多留意周围的情况,仔细观察再说。
遗憾的是,这次成了胡乔木与毛主席的最后一次见面。尽管毛主席后来有意探望,但因种种巧合,两人再未重逢,这成了胡乔木一生的遗憾。
尽管胡乔木长期患病,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大量工作任务,效率不减。
1967年5月1日,毛主席途中突发奇想,想去探望胡乔木,便让警卫张耀祠前去带路。但因张耀祠敲错门,毛主席未能如愿。不过,这次小插曲意外地对胡乔木有所帮助。
从那以后,胡乔木常让毛主席挂念。1971年8月28日,毛主席对广州军区领导说:“胡乔木能力很强,他搜集了大量资料,才把问题搞清楚了。”
1975年,胡乔木被调至国务院研究室,与邓小平携手推进整顿工作,共同致力于改善和优化当时的各项事务。
1978年12月18日,胡乔木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,负责起草全会公报。会后,他继续担任毛主席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及中共中央副秘书长。
1980年,黄克诚在纪委研讨会上,就毛泽东思想及毛主席本人的相关问题,发表了自己的见解。
黄克诚强调,没有毛主席,就无法开创井冈山根据地,也无法取得长征胜利。他是党和国家的创始人,多次挽救危局,无人能及。
后来,黄克诚概括说:“毛主席毕生致力于革命,时刻想着人民。”对他的过失,我们应理解尊重,珍视敬仰,因为他的功绩远超过错,功在前,过在后。
黄克诚的话一出,在场众人都忍不住落泪。这话很快传开,不仅在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,还在更广范围内掀起了波澜。
黄克诚得知此事后保持沉默。到了1981年3月,他吩咐秘书去联系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,希望进一步了解情况。
黄克诚提议道:“别急,先让小平同志过目一下再做决定。”
邓小平无疑是中共第二代的核心人物。黄克诚的做法可以理解,邓小平看后便答应了,但他表示,虽然接受这个方案,但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调整。
随后,黄克诚的建议被迅速传达给邓小平。邓小平听取后,赞同使用“毛主席”这一称谓。
1982年9月,胡乔木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,并在随后召开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,成功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。
胡乔木毕生致力于国家发展,直至生命终点也未停歇,始终在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胡乔木作为抗战老将,听后大为愤慨,立刻致电北京的黎虹,清晰地向中央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。
对于此事,我们必须采取严厉措施,绝不能姑息,必须确保得到妥善处理,以维护应有的秩序与规范。
胡乔木尽管年岁已高,但仍迅速整理行囊赶往北京。不久后,他的著作《军国主义逻辑警示》便顺利面世。
这位人士眼光锐利,行事老到,总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,并精准地解决,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。
仅从这句话里,就能看出胡乔木为何总能将对手辩驳得哑口无言。他的辩论技巧之高超,确实令人叹为观止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胡乔木持续与日本右派斗争。他发表多篇抨击文章,毫不留情。尽管多出自他手,但这些文章足以让日本右翼势力感到震撼。
胡乔木的身体状况日渐糟糕。某日,他向老友们坦言:
时间紧迫,我心感不安,想在余生里为这个领域多做贡献。生病会耽误进度,但我定会全力以赴,只要生命还在延续,我就不会停下脚步。
胡乔木77岁时表示,他提到的“这方面”是指延安和毛主席相关的历史书籍。他坚信,要驳斥日本右派的谬论,就必须提升我们史学作品的水平。
胡乔木年事已高,却仍坚持每天写作,这让老同事和孩子们都很心疼,他们反复劝他慢慢来,别着急,但他总是置若罔闻,依旧辛勤笔耕。
尽管他不害怕死亡,病重时却对妻子说:“我要活到九十岁。”因为他还有心愿未了,打算撰写一本关于主席的回忆录。
然而,仅过了两个月,胡乔木便抱憾离世,书稿未能出版。他按遗愿将骨灰撒在延安,那里是他与毛主席初次相识的地方。
#地球嘴炮大会